Tuesday, 29 November 2022

在世而不屬世

不少聖堂都非常漂亮,設計上處處都是無言的教理。但聖堂的外觀和設計都只是在反映它的本質:就是用作朝拜天主。因此,所有聖堂在使用前都被祝聖。

祝聖有著「分開出來」的意思:這個地方、這個物件、這個人被祝聖,就是說這個地方、物件、這個人本來是和其他尋常事物一樣的,但從被祝聖的那一刻起就不一樣。這個人被祝聖,是由尋常群眾中被分隔出來,為了群眾被獻給天主;這個物件被祝聖,就是我們不再將它用作平常的用途,而是單獨使用於有關祭獻的用途;這個地方被祝聖,就是我們在這地方上特別恭敬天主。

事實上,天主不需要被祝聖的東西: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是祂所造,祂的光榮不會因世間事物而增多或減少。

相反,教會祝聖地方、物件、人,是為了人的益處。

人不能單靠理智生活及認知世界,而是通過實質的經驗來認知世界。

我們需要一些特殊的人、特殊的物品認識超越世界的天主,因此仁慈的天主透過祂的教會,設立聖事和聖儀 (Sacraments and Sacramentals) ,特別祝聖一些事物,讓我們能夠理解到在這個日常生活之上,有一個超性的生命。

神職就是在世間執行基督使命的代表,他們被祝聖被分隔出來,就是提醒我們,現世的生命只是暫時的,我們有更加值得追求的超性生命;聖堂被祝聖,就是提醒我們,現世只是暫時的居所,我們有更加值得追求的永恆住處。

「他們不屬於世界,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。求你以真理祝聖他們,你的話就是真理。 」(若望福音 17:16-17)

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中所作的「大司祭祈禱」中,正正提到跟隨基督的人「不屬於世界」,祂求父「以真理」(其實也就是基督自己,因為子就是父的話) 祝聖他們。

這也就是我們所有已洗禮基督徒所領受的「王者司祭職」 (Royal Priesthood)。

我們不應該屬於世界,因此,讓我們記起我們應該「在世而不屬世」,不應追著世間的潮流。相反,我們要記得要追尋的其實是天上永恆的生命。

Friday, 11 November 2022

11月11日 -- 和平紀念日

1918年11月11日11時,停戰協議生效,終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。

二戰期間,不少香港人亦參軍,保衞香港及東亞各處的自由,當中不少人喪生。

這一天,讓我們紀念歷史中為保衞我們家園而犧牲的人。有很多保衞者,連名字都被歷史忘記了,但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的付出。

我們在胸前掛著的虞美人花,正正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為這地犧牲的勇者,他們的勇武正是為換取我們的自由。他們倒下之時,甚至不知道他們會否成功。我們能忘記他們嗎?

也有不少人犧牲了很多,勉強撿回性命,之後卻背負著傷痛。

老兵不死,只是凋零,這些無名的英雄,可能就在我們身邊。

願我們不要忘記他們。 

願上主垂顧這些勇毅的靈魂。

Lest we forget.

Tuesday, 8 November 2022

天父的尊重

「誰若事奉我,就當跟隨我;如此,我在那裏,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裏;誰若事奉我,我父必要尊重他。」(若12:26)

這句經文蠻有意思,它最觸目的地方就在最後的部份。「我父必要尊重他。」天父尊重我們?怎可能呢?雖然我們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,但我們不竟是受造物,造物主怎可能會尊重我們呢?這真是匪疑所思。

如果我們把中心的經文抹去,一個比較清晰的邏輯便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:「誰若事奉我,就當跟隨我…誰若事奉我,我父必要尊重他。」倘若我們想贏取天父的尊重,我們先要事奉耶穌基督,事奉耶穌基督就是跟隨祂。

跟隨耶穌基督是每個基督徒應做的事,否則,他們祗會是佛教徒,道教徒甚至拜金主義者或無神論者等等,算不上是基督徒。您這樣想可能是因為您覺得跟隨耶穌沒有甚麼難度。現在就看清楚經文的中心部份吧:「如此,我在那裏,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裏」。

在今天的社會,職業的流動性比較強,如果不是經濟呆滯,「東家唔打打西家」是家常便飯,老闆會想盡辦法挽留人才。但是耶穌說的「僕人」不是隨時可以轉工的那一種,而是指委身不事二主的那一種。如果您想追求心靈的覺悟,佛教會適合你;如果你想消災解難,道教更有效;如果你想生活舒適,拜金主義是不二之選……耶穌祗承諾祂在裡,您也要在那裡,而天父必要尊重您……您選擇了沒有?您有決心,忠心不二地跟隨耶穌嗎?